vue-cli资源路径问题(webpack)

来源:https://blog.csdn.net/w1170375057/article/details/79036694
关于在vue项目中资源路径问题
在写vue项目时往往面临这些问题
1. 图片引入使用绝对路径,不会经过编译,小图片不会编译成base64形式
2. 打包之后的文件,全部使用绝对路径,部署时带来大量路径问题
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对webpack的配置文件进行更改来解决

资源路径
在引入资源时使用,别名alias,vue init webpack生成的项目在build/webpack.base.conf.js文件中进行更改

    alias: {
        'vue$': 'vue/dist/vue.esm.js', // 默认的
        '@': resolve('src'),  // 默认的
        'assets': resolve('src/assets')  // 自己定义的
    }

之后再项目中就可以使用了

 img src="~assets/images/[图片名]"> // images: src/assets 下存放图片的文件夹 


backgroud: url(~assets/images/[图片名])
js中 直接用 assets/...,不需要加 ~

打包 build时
打包时,可以将路径全部改成相对路径,个人认为有利于部署,以下配置为在使用上一条配置的情况下进行
1. 修改config/index.js文件中build对象中的

assetsPublicPath: '/'  // 改为: 
assetsPublicPath: './'


修改build/utils.js, 针对css样式文件,因为在使用别名的情况下,打包出来的css文件中资源文件的引入方式为 static/*

// Extract CSS when that option is specified
// (which is the case during production build)
//if (options.extract) {
//  return ExtractTextPlugin.extract({
//    use: loaders,
//    fallback: 'vue-style-loader'
//  })
//} else {
//  return ['vue-style-loader'].concat(loaders)
//}
// 新增一条属性publicPath
// publicPath (打包时改用相对路径,在static/*前面加上publicPath)
if (options.extract) {
  return ExtractTextPlugin.extract({
    use: loaders,
    fallback: 'vue-style-loader',
    publicPath: '../../'
  })
} else {
  return ['vue-style-loader'].concat(loaders)
}

欢迎大家指出问题,一起交流。

Vue-cli 初探

参考:https://segmentfault.com/a/1190000009151389

vue-cli 是什么

平时如果自己配环境Vue+webpack会十分麻烦还容易出错,然而vue-cli就是vue搭配各种工具的配置包。
这里说说Vue-cli搭建的步骤。

详细搭建流程

前提

  • 一切的前提是,你已经安装好了node+npm,并且还有vue基础。否则请回官方文档恶补。
  • 因为墙的厚度,所以你需要npm换源:http://www.jianshu.com/p/0deb70e6f395
  • cmd进入项目文件夹(wordspace/www/projects怎么写都行)

构建项目

命令行全局安装 vue-cli

    npm install -g vue-cli 

在项目文件夹下新建项目

命令行运行

    vue init webpack Project1

这个操作会在wordspace下新建一个project1的文件夹,这就是你新建的项目了。
vue-cli可创建的模板不只webpack还有几个类型:(官方文档)[https://github.com/vuejs/vue-cli#official-templates]
browserify - 拥有高级功能的 Browserify + vueify 用于正式开发。
browserify-simple - 拥有基础功能的 Browserify + vueify 用于快速原型开发。
webpack - 拥有高级功能的 Webpack + vue-loader 用于正式开发。
webpack-simple - 拥有基础功能的 Webpack + vue-loader 用于快速原型开发。
simple - The simplest possible Vue setup in a single HTML file

webpack 初探

webpack2.4.1记录笔记

前言

本来跟着教程好好的,走着走着发现不对劲,npm执行程序一片通红。猛然醒悟,原来那是webpack1时代的教程。
所以这就促成了这份乱七八糟的手札。
原文:http://www.jianshu.com/p/42e11515c10f

安装环境

本文假设你已经安装了最新版npm和node.js并且熟悉npm管理包的基础操作了。
执行npm install 命令失败,请参考https://npm.taobao.org/,并使用cnpm替代操作。

安装位置

建立空文件夹,我目前使用D:\devserver。
然后有两种方式执行npm
* 进入文件夹在地址栏输入cmd打开命令行。
* C:\windows\system32\cmd.exe 右键管理员运行 依次输入以下命令

//cmd中执行
  > d:
  > cd devserver  

安装webpack

//cmd中执行
  //全局安装
  npm install -g webpack
  //或者只安装到项目目录
  npm install --save-dev webpack

--save 和 --save-dev 的区别是:前者应该可用于生产、调试环境,而后者应该只用于调试环境。

准备步骤

回到 d:\devserver,使用npm init可以快速初始化项目。

//cmd中执行
  npm init

依次填写相关信息,即可生成package.json文件。
1.package.json文件准备好后,需要进行安装webpack作为项目依赖包。

//cmd中执行
  npm install --save-dev webpack

2.回到 d:\devserver 新建两个文件夹:app、public。app文件夹添加hello.js、main.js两个文件。public文件夹添加index.html文件。此时文件结构如下:

devserver
├─ node_modules
├─ app (用来存放原始数据和我们将写的JavaScript模块)
│  ├─ hello.js
│  └─ main.js
└─ public (准备给浏览器读取的数据)
   └─ index.html

文件只有最基础的html代码,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加载打包后的js文件

  
  
  
    
    
    
    Document
  
  
    

hello.js只包括一个用来返回包含问候信息的html元素的函数。

  // hello.js
  module.exports = function() {
  var msg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div');
  msg.textContent = "Hello World!";
  return msg;
  };

main.js用来把hello模块返回的节点插入页面。

  //main.js
  var hello = require('./hello.js');
 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root').appendChild(hello());

此时webpack已经可以正常执行了,一般来说,最基础的命令是

//cmd中执行
  webpack {entry file/入口文件} {destination for bundled file/存放bundle.js的地方}

但是非全局的情况下就是

//cmd中执行
  node_modules/.bin/webpack app/main.js public/bundle.js

配置webpack [手札1]

基础设置

虽然,做到这里 webpack 已经可以直接运行了,但是还有很多选项可以进行配置。
比如需要加入loaders和实时更新的测试服务器webpack-dev-server
回到d:\devserve , 新建文件 webpack.config.js 。

//webpack.config.js
  module.exports = {
    entry:  __dirname + "/app/main.js",//__ 已多次提及的唯一入口文件
    output: {
      path: __dirname + "/public",//__ 打包后的文件存放的地方
      filename: "bundle.js"//打包后输出文件的文件名
    }
  };
  //__ dirname 是node.js中的一个全局变量

做了这个配置,在命令行执行 webpack 就会按照这个配置执行了。

npm引导执行

重点来了,使用cmd难免会忘记执行哪些程序,所以可以利用package.json/scripts 进行引导任务执行。[手札2]

//package.json
{
...
    "scripts":{
      "start": "webpack"
    }
...
}

以后只需要这样就可以执行该任务了:
此处因为使用了start所以可以简写 npm run star[手札2]

//命令行执行
  npm start

配置调试地图(Source Maps)[手札3]

//webpack.config.js
module.exports = {
   devtool: 'eval-source-map',//配置生成Source Maps,选择合适的选项
   ...
}

使用eval打包源文件模块,在同一个文件中生成干净的完整的source map。这个选项可以在不影响构建速度的前提下生成完整的sourcemap,但是对打包后输出的JS文件的执行具有性能和安全的隐患。不过在开发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,但是在生产阶段一定不要用这个选项。

配置dev-server服务器(热更新)[手札4-待更新]

安装webpack-dev-server

//命令行执行
  npm install --save-dev webpack-dev-server

配置
由于原文中使用旧版webpack,所以配置项都是有问题的,比如colors早就不存在了。

//webpack.config.js
module.exports = {
...
  devServer: {
     contentBase: "./public",//本地服务器所加载的页面所在的目录
     hot: true,//热模块更换
     historyApiFallback: true,//不跳转
     //colors:true,//2.4.1已经放弃了该配置,写了就报错
     inline: true//实时刷新
   }
 ...
 }

运行devServer
这里就重点了,原文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开启服务器。使用命令行如下:

//命令行执行
  webpack-dev-server --hot --inline

如果使用npm引导加载则先配置package.json如下:

//package.json
{
...
  "scripts": {
      "test": "echo \"Error: no test specified\" && exit 1",
      "start": "webpack",
      "dev": "webpack-dev-server --hot --inline"
    },
...
}
//命令行执行
  npm run dev

运行dev服务器后,因为其默认试用8080端口,所以无报错就可以访问http://localhost:8080

使用loaders

这是一个打包必备的东西,读取一种文件进行打包,需要对应的loaders。比如读取json文件需要json-loader ,读取vue需要 vue-loader。
安装json-loader

  //安装JSON的loader
  npm install --save-dev json-loader

由于原文中使用旧版webpack,所以loaders的配置项都是有问题的,可以查阅官方文档-loader-module-name-extension-removed
主要和原文的区别有:
* module.loaders 更改为 module.rules

所以webpack.config.js应该如此配置:[手札5]

//webpack.config.js
module.exports = {
...
module:{
    rules:[
      { test:/\.json$/,loader:'json-loader' }
    ]
  },
...
}

此时我们来试用一下吧。
在 d\devserver\app 创建config.json文件:

//config.json
{
  "info":"I'm JSON!!"
}

修改 hello.js :

//hello.js
var config = require('./config.json');

module.exports = function() {
  var msg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div');
  msg.textContent = config.info;
  return msg;
};

现在页面应该更新为 I'm JSON!!了。
一般loaders的使用方法就是酱紫,但是有些比较复杂的需要另外处理,比如Babel。

Babel

它实际上是好几个模块化的包的集合,它的作用是把es6等未被浏览器大规模支持的js标准转换成es2015标准。babel-core是这些包的核心文件,可以按需加载需要的babel-loaders。用的最多应该是解析ES6的babel-preset-es2015包还有解析JSX的babel-preset-react包。
一次性安装数个依赖包:

//命令行执行
  npm install -save-dev babel-core babel-loader babel-preset-es2015 babel-preset-react

修改webpack.config.js:[手札5]

//webpack.config.js
module.exports = {
  ...
  module:{
    rules:[
      {
        test:/\.json$/,
        loader:'json-loader'
      },
      {
        test:/\.js$/,
        //只能匹配这个地址的js文件
        include:[path.resolve(__dirname,"app")], //__ dirname全局变量
        loader:'babel-loader', //-loader不可以省略(webpack1是可以的)
        //不再用query,改成options了
        options: {
          presets: ['es2015','react']
        }
      }
    ]
  }
  ...
}

babel的配置可能会很复杂,所以提取出来单独配置可能会更好,所以这里新建.babelrc,webpack会自动读取配置内容。
修改webpack.config.js

module.exports = {
  ...
  module:{
    rules:[
      {
        test:/\.json$/,
        loader:'json-loader'
      },
      {
        test:/\.js$/,
        //只能匹配这个地址的js文件
        include:[path.resolve(__dirname,"app")], //__ dirname全局变量
        loader:'babel-loader', //-loader不可以省略(webpack1是可以的)
      }
    ]
  }
  ...
}

新建文件.babelrc

//.babelrc
{
  "presets": ["react", "es2015"]
}

CSS

css-loader 可以使你使用类似于@import 和 url(...)的方法来实现require()的功能。
style-loader将所有文件样式计算后加入页面。
这二者结合能把样式表嵌入webpack打包后的js文件中(bundle.js)

//安装
  npm install --save-dev style-loader css-loader

在d:\devserver\app新建css文件:

//main.css
  html{color:red;}

在main.js引入css文件

//main.js
import './reset.css';

var hello = require('./hello.js');
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root').appendChild(hello());

接下来字应该变红色了。

手札


1.使用webpack.config.js来配置webpack

//webpack.config.js
//注:“__dirname”是node.js中的一个全局变量,它指向当前执行脚本所在的目录。

module.exports = {
  entry:  __dirname + "/app/main.js",//已多次提及的唯一入口文件
  output: {
    path: __dirname + "/public",//打包后的文件存放的地方
    filename: "bundle.js"//打包后输出文件的文件名
  }
}

2.package.json设置npm命令

{
  "name": "webpack-sample-project",
  "version": "1.0.0",
  "description": "Sample webpack project",
  "scripts": {
    "start": "webpack" ,//配置的地方就是这里啦,相当于把npm的start命令指向webpack命令
    "build": "webpack"//npm的start是一个特殊的脚本名称,它的特殊性表现在,在命令行中使用npm start就可以执行相关命令,如果对应的此脚本名称不是start,想要在命令行中运行时,需要这样用npm run {script name}如npm run build
  },
  "author": "zhang",
  "license": "ISC",
  "devDependencies": {
    "webpack": "^1.12.9"
  }
}

3.通过配置devtool来生成source maps 方便调试

devtool 选项 配置结果
source-map 在一个单独的文件中产生一个完整且功能完全的文件。这个文件具有最好的source map,但是它会减慢打包文件的构建速度;
cheap-module-source-map 在一个单独的文件中生成一个不带列映射的map,不带列映射提高项目构建速度,但是也使得浏览器开发者工具只能对应到具体的行,不能对应到具体的列(符号),会对调试造成不便;
eval-source-map(开发阶段建议) 使用eval打包源文件模块,在同一个文件中生成干净的完整的source map。这个选项可以在不影响构建速度的前提下生成完整的sourcemap,但是对打包后输出的JS文件的执行具有性能和安全的隐患。不过在开发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,但是在生产阶段一定不要用这个选项;
cheap-module-eval-source-map 这是在打包文件时最快的生成source map的方法,生成的Source Map 会和打包后的JavaScript文件同行显示,没有列映射,和eval-source-map选项具有相似的缺点;

4.使用webpack构建本地服务器

安装webpack-dev-server

//命令行执行
  npm install --save-dev webpack-dev-server

配置
由于原文中使用旧版webpack,所以配置项都是有问题的,比如colors早就不存在了。
其他配置暂时挂起懒得找。

//webpack.config.js
module.exports = {
...
  devServer: {
     contentBase: "./public",//本地服务器所加载的页面所在的目录
     hot: true,//热模块更换
     historyApiFallback: true,//不跳转
     //colors:true,//2.4.1已经放弃了该配置,写了就报错
     inline: true//实时刷新
   }
 ...
 }

运行devServer
这里就重点了,原文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开启服务器。使用命令行如下:

//命令行执行
  webpack-dev-server --hot --inline

如果使用npm引导加载则先配置package.json如下:

//package.json
{
...
  "scripts": {
      "test": "echo \"Error: no test specified\" && exit 1",
      "start": "webpack",
      "dev": "webpack-dev-server --hot --inline"
    },
...
}
//命令行执行
  npm run dev

5.loaders 配置

详细请点击参考文档
一般情况下loaders配置只需要写test:名字正则匹配,loader:"加载器名称"

const path = require('path');
module.exports={
  ...
  module: {
    // 关于模块配置

    rules: [
      // 模块规则(配置加载器、解析器等选项)
        {
          test:/\.json$/,
          loader:'json-loader',
          include: [
          path.resolve(__dirname, "app") //__ dirname全局变量
          ],
          exclude: [
            path.resolve(__dirname, "app/demo-files") //__ dirname全局变量
          ],
          // 这里是匹配条件,每个选项都接收一个正则表达式或字符串
          // test 和 include 具有相同的作用,都是必须匹配选项
          // exclude 是必不匹配选项(优先于 test 和 include)
          // 最佳实践:
          // - 只在 test 和 文件名匹配 中使用正则表达式
          // - 在 include 和 exclude 中使用绝对路径数组
          // - 尽量避免 exclude,更倾向于使用 include

          issuer: { test, include, exclude },
          // issuer 条件(导入源)

          enforce: "pre",
          enforce: "post",
          // 标识应用这些规则,即使规则覆盖(高级选项)

          loader: "babel-loader",
          //可以使用!来使用其中一个加载比如:'style-loader!css-loader'
          // 应该应用的 loader,它相对上下文解析
          // 为了更清晰,`-loader` 后缀在 webpack 2 中不再是可选的
          // 查看 webpack 1 升级指南。

          options: {
            presets: ["es2015"]
          },
        },
        {
          test: "\.html$",

          use: [
            // 应用多个 loader 和选项
            "htmllint-loader",
            {
              loader: "html-loader",
              options: {
                ...
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]
        }

      ]
    }
  ...
}

Vue初探笔记

vue实例生命周期-钩子函数参考
vue实例生命周期-钩子函数参考(点击进入官方文档)

Vue初探笔记

绑定事件

绑定事件可以用v-on,并且在函数中 this 指向了data,
一般文档操作需要转换思路,改为 对 app对象进行操作 比如

this.message = [String]

<pre class="lang:html decode:true"><!-- html --></pre>
<div id="app-5">{{ message }} <button> 翻滚吧! </button></div>
<!-- js --> var app5 = new Vue({ el:"#app-5", data:{ 'message':"基拉", }, methods:{ reverseMessage: function(){ this.message = this.message.split("").reverse().join(""); } } })

结合css过渡动画

触发事件不一定要用v-on 使用@click也可以完成简单的点击触发事件
通过切换状态触发css动画,v-enter 可以用 transition的name来代替,比如 .silde-fade-enter
css动画也有技巧:

vue css动画 进入退出状态说明
  1. v-enter: 定义进入过渡的开始状态。在元素被插入时生效,在下一个帧移除。
  2. v-enter-active: 定义进入过渡的结束状态。在元素被插入时生效,在 transition/animation 完成之后移除。
  3. v-leave: 定义离开过渡的开始状态。在离开过渡被触发时生效,在下一个帧移除。
  4. v-leave-active: 定义离开过渡的结束状态。在离开过渡被触发时生效,在 transition/animation 完成之后移除。

hello

 

实例化的一些小事

如果我实例化的时候没有定义b变量,在监听a变化之后才定义值的话
第一次b会正常显示出来,但是第二次dom({{ b }})没有反应但赋值(vm.b)已经变了也就是,
第三次a改变,dom({{ b }})显示第二次的结果,但赋值(vm.b)和第三次同步
假如一开始就定义b,就不会发生这种玄学的事情


Vue实例暴露的一些实例属性与方法

 

到控制台改变data.a的值试试吧 数据 a={{ a }}

tip:{{ b }}